大人,得加錢

傲骨鐵心

歷史軍事

乾隆三十七年,北京。
天剛過中午,約摸午時三刻左右,前門外大柵欄有名的韓家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十章 自古只有壹個大清

大人,得加錢 by 傲骨鐵心

2023-10-15 17:06

  臘月十九。
  宜搬家、入宅、上梁、出行;忌婚嫁,破瓜。
  自崇州前往美諾寨,須經四驛十八卡,其中觀音橋驛距離下壹個軍驛屯古寨只四十余裏,卻需至少兩天時間才能到達。
  原因無它,羊腸小道、翻山越嶺。
  賈六壹行自崇州出發後,便發現路上盡是來自各地的運糧民夫,有四川本地的,也有鄰近湖廣、貴州的,甚至陜西的都有。
  這些來自四川周邊省份包括四川本地的民夫們,用雞公車、獨輪車、牛車、馬車等各式運輸工具,如同螞蟻般將金川前線大軍所需要的糧食物資壹壹運達。
  場面,頗是叫人震駭。
  真正是三多。
  動員的人力多,征用的糧食多,調撥的物資多。
  車水馬龍、人頭攢動都不足以形容賈六看到的這壹幕。
  難怪乾隆的“十全武功”大半獲得勝利,這比拼的不僅僅是國力,更是前所未有的動員能力!
  明末崇禎如果有清朝這種動員能力,莫說李自成、張獻忠、奴爾哈赤、洪太,就是將賈六送過去,估計也是囚車解京活剮的下場。
  同時也震驚於大小金川反清的頑強,及戰事的慘烈。
  以壹兩個縣對抗封建時代中央集權達到最鼎盛的清朝舉國,那是壹群什麽樣的人才能堅持下來。
  途中也有大量清軍往美諾官寨去,據賈六套來的消息,此次溫福用兵是兩個大方向。
  壹是溫福親自率領的北路軍主力。
  二是阿桂率領的南路軍主力。
  兩路主力清軍近五萬精兵,另有福康安、海蘭察、董天弼、豐升額、哈國興等數路。
  總兵力加起來怕是阿蘭保說的七八萬都不止。
  要是再將這些負責運米糧的民夫連同其余力量算上去,清廷這壹次在金川動用的人力至少在三十萬以上。
  不過規模越大,賈六越慫。
  他雖然不知道金川戰事究竟什麽時候結束,但很肯定不是今年。
  所以,狗壹狗,保存實力,才能讓他更加有效的報答大清。
  不然,咯屁了怎麽完成偉大的夢想,順便替賈漢復個老賊恢復下名譽。
  有和中堂這條路子,賈六也絕不會以身犯險,熱血沖動,以為自己刀槍不入盡走狗屎運。
  ……
  用了三天時間到達觀音橋驛,還沒進軍驛,賈六就瞧見前方有壹座吊橋。
  吊橋對面矗立著壹座很高的石堡,恐怕就是傳說中的金川石碉。
  在同觀音橋驛方面的官員做了交接,並安頓自己的隊伍後,賈六借口第壹次來前線,請驛站方面派了壹個人陪他到那石碉堡逛逛。
  雍正年間規定旗人不得做驛官,所以觀音橋驛的驛丞是壹個叫孫通的漢人,又是個八品官,哪裏敢怠慢八旗軍的賈大人。
  而且本來旗官就比漢官高貴。
  九品藍翎長都不必理會七品的綠營把總。
  真個平起平座,把綠營的官當上官,旗人的臉面還要不要了?朝廷的臉面還要不要了?
  所以,賈六若對壹個八品驛丞客氣,簡直就是動搖大清國本。
  孫通當下派了壹個驛卒領賈六壹行到那石碉。
  路上,據那驛卒說去年清軍沒有攻取此處時,有八十余名番兵駐守在這座石堡中,結果這八十幾人硬是擋住萬余清軍壹個多月的輪番進攻,無壹傷亡,最後還是因為糧草食盡被迫撤走。
  清軍則亡七百多。
  賈六聽了暗驚,此傷亡比例如果屬實的話,這金川簡直就是清軍的絞肉機。
  到達堡下,賈六擡頭上看,目測堡高約十五六米,下面很寬上面很窄,分為五層,每層都有射擊孔,結合觀音橋特殊的地利,典型的易守難攻。
  那驛卒又說這還是外圍,越往裏走石堡越多。
  有的險要地方更是連綿十幾甚至數十座。碉樓與碉樓之間相互配合,組成碉樓群,番軍躲在裏面用鳥槍居高臨下射擊大清兵。
  大清兵想要奪下,只能拿人命硬堆,因為之前火燒、炮轟無壹奏效。
  怎麽堆?
  賈六圍著石堡下面轉了壹圈,依稀明白乾隆打造的那支雲梯兵健銳營的價值所在了。
  腦中模擬的戰鬥場景是無數清軍在上官的逼迫下,穿雙甲持盾,扛著十幾米長的雲梯冒著堡中番軍的槍子抵近,搭梯,動作矯健快速上爬至堡頂,爾後由上往下。
  非如此,根本無法破堡。
  此外就是打造巨炮。
  但看這地形,清軍縱是能造出巨炮並用於戰事,也得曠日持久。
  乾隆又急於撲滅金川的反清復明火焰,屢屢斬殺兵敗將領,不惜傾盡國力往金川用兵,最終的結果就是快三十年了也沒打下這地方。
  帶人到堡內後,便看到堡內墻壁、樓梯上到處都是已經變成黑色的血跡。很多地方也都有被炮彈砸過的凹坑,奈何卻無法撼動這座堅固的石堡半分。
  見有壹塊石頭有些松動,賈六使勁推了推,沒動。
  讓楊遇春推,掉是掉下來了,但對周圍石塊也無影響。
  仔細瞧,石塊與石塊之間粘合物似有糯米汁在內。
  “原先這地方也有石碉,有上千年了吧,不過不多。番兵叛亂後,那些假漢人就幫他們造這些石碉,還教他們在石碉中怎麽放槍,使用烽火臺……”
  這是賈六第二次聽到“假漢人”的說法,本能的就想到了那日在崇州城中刑場上那幕。
  錯了,錯了……
  今年是大明永歷壹百二十六年……
  漢家子孫……
  “哎,這裏還有供桌咧,不知道番賊供的哪路神仙,總不會也供關二爺吧……”
  楊植在三層發現壹張倒在地上快散架的供桌,墻上有香火熏燭的痕跡。
  賈六從樓梯上來。
  “我聽人說這裏原先確有供像,不過不是關二爺,而是什麽朱皇帝……不是番賊弄的,是那幫假漢人弄的,說什麽反清復明,嘿,咱漢人自古以來只有大清皇帝,哪來的朱皇帝,又哪來什麽狗屁明朝,真是妖言惑眾……”
  驛卒嘴蠻碎。
  “妳讀過書?”
  “回大人話,小的家裏窮,哪有條件供小的念書啊。”
  “難怪。”
  賈六笑了笑,徑直順著樓梯爬到堡頂。
  遠處群山圍繞,山峰之間道路彎曲如長蛇,依稀有石碉在霧氣之中若隱若現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